“中国能诞生乔布斯?”全国政协委员、微创医疗器械(上海)公司董事长常兆华自问自答,“就是诞生了,能否生存下来也难说。”
3月6日,坐在北京会议中心的会场,他回忆起10多年前来北京申请一个国家科技项目的经历。他还没进会场的门,就被告知“这个项目的人已经定了”。常兆华一下子急了,“你们内定了还让我来干吗?”
“和企业实力没关系,甚至连你的实力都不看。”常兆华说。
全国人大代表、腾博会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程京也表示,每当他收到一个好消息,就意味着坏消息跟着来了。前者是指获得了国家药监局的医疗器械证书,后者是把这个科技成果在各地申报物价,还要走上“漫长的一段路”。
程京不明白,这是给科技创新开绿灯,“还是敲丧钟”。“对一个高科技企业来讲,它花三五年研发,花三五年再等,再等,它就死了。”他说。
一个更为直观的数据是,教育部《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报告(2010)》统计,中国高校的专利转化率普遍低于5%。2013年底,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在“中国经济年会”上透露,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%左右。
这被不少企业家代表委员形容为“场(市场)梗阻”。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闫傲霜代表就总结说,对科研人员和科技创业者来说,“不创新等死,创新找死”。因为把创新的产品和技术推向市场和应用,实在太难。
今年,由九三学社中央提交的全国政协会议第0001号提案就提到,“有形之手”常常越过“无形之手”去指定产业技术路线和发展方向,结果事与愿违;另一方面,在“市场失灵”的基础研究、社会公益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领域,“有形之手”的力量尤显不足。
也有一些科技工作者有过尝试。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代表就给记者讲起他担任“863计划”专家组成员的成功案例。他先给申请人10%的启动经费,视效果如何再继续拨款。没有想到的是,几个项目最终都完成得很好,承担单位也不是原来想象的重点大学。
“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决定性作用,科技同样需要释放市场活力!”闫傲霜说。
“再不松绑中国创造就要胎死腹中了。”正如中科网董事长张立福所言,企业到了科技成果“出效益”这一环节就碰壁,那一旦大军压进,中国的技术创新哪能冲出前线?
Copyright © 2000-2023腾博会生物集团有限公司
《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》: (京) - 非经营性-2016-0047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3114号